魏登殿,男,回族,1954年6月出生,1971年7月入党,1975年9月参加工作,初中文化,现任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
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回汉同胞的无限热爱,以愚公般的精神,把昔日一穷二白的坎子山村建设成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的文明村、先进村。他先后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十堰市优秀共产党员”、“回民骄子”等30多项个人桂冠。郧西县唯一一名十八大代表。1975年2月,服了5年兵役的魏登殿退伍了。在部队,他获连级嘉奖3次、营级嘉奖2次、个人三等功一次。领导要他留在部队,他婉言谢绝:“生我养我的湖北口是红色热土、革命老区,我的前途就是为回汉百姓服务!”
当年9月,经群众推荐、组织考核,21岁的魏登殿挑起了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军人的意志是坚强的。湖北口回族乡处于湖北省西北角,交通闭塞,发展落后,是当时郧西县最穷的乡。坎子山村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是当时全县最穷的村。海拔1799米的大梁山贯穿坎子山村腹地,全村15.5平方公里面积,只有1400亩耕地,且70%是坡地。全村600多人,90%住的是茅草房,一半都缺油少盐。山大人稀,土地贫瘠,无水、无电、无路、无地、无房,有的只是回汉百姓瘦弱的身体和饥饿的眼神。一连几个月,魏登殿在大梁山上徘徊。看到老百姓进出村都要肩挑背驮、到集镇七八里路就要半天时间的现状,就打算先修建通村公路。由于村里穷,债务重,这个项目一拖就是一年多。
1977年初,魏登殿带着县乡两级的介绍信,带着妻子给他烙的火烧馍,背着军用水壶,来到原郧阳地区行署,找到了分管交通的领导,诉说坎子山村百姓生活的艰难,论述修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整整一个月,饿了就吃自带的馍馍,渴了喝口自来水,领导被他的执着感动了,被他的论述说服了,一次性给他批了7万元。资金到位了,修路的项目就启动了。为了选好路线,魏登殿请来县交通局技术人员进行测量,科学放线。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陪同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吃住在工地上。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的工程小组一会儿是“回民小组”、一会儿是“汉胞小组”,一会儿是“回汉协作小组”,今天搞竞赛,明天搞评比,热火朝天。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通村通组的村级公路竣工了。竣工当天,汉族村民们自发组织,办了一个回民传统的庆功宴:吃回民们的传统饭,喝回民们的“三道茶”。
2004年,坎子山村又率先在湖北口搞起了村级硬化路面,截至目前,已硬化近10公里。公路开通后,从山村到集镇,只要15分钟的车程。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山外的化肥运进来,致富路使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到2014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
夯实繁荣的基础
2006年4月,湖北口回族乡成立20周年乡庆,魏登殿被乡政府授予“回民骄子”称号。奖牌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回汉村民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桩桩动人故事。
1986年以前,坎子山村的老百姓常常饿肚子。苞谷单产不超过50公斤,连成本的一半都不到。种了亏,不种饿肚子,怎么办?魏登殿带领全村老百姓开展整地。当时的坎子山村除了麻凼有点好地以外,到处是石窝窝,锄头一去叮当响,震得人虎口发麻。要想粮食丰收,首先需要好地,在魏登殿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参与,苦战一冬,硬是整理出了700多亩好地。随后,魏登殿到农业部门“取经”,请技术人员指导,在全县率先搞起了地膜覆盖。由于抢住了农时,当年单产就提高到350公斤。
湖北口的马头山羊肉质鲜嫩、皮质优良,它的大名早在解放前就记入了湖北省志。1990年,面对全村仅有8头牛、11头羊的现状,魏登殿和村委会一班人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改良品种,引进25头“波尔”山羊、3头“秦川牛”,免费提供给养殖户;二是对养殖户的栏圈改造进行补贴。这些做法提高了养羊户的积极性。他们还组织农户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目前,全村有610头牛、3500只羊,初步形成了“人平1头牛、5只羊”的畜牧发展格局。
坎子山村的大山多是光秃秃的石头,是旱灾多发区的最前沿,全年降水量仅300毫米,天上下不来水,地上留不住水,村民们长年缺水吃。特大干旱时,全村600多村民仅靠二组一处泉水维持生活。泉水供不应求时,一桶水能卖到5元钱,村民们心痛地说:“水贵如油啊!”五组村民邹克明卧病在床,妻子往返5公里取水回家时不慎摔倒,水桶摔得粉碎,一气之下,竟用麻绳寻起了短见。村民们将她救醒后,她的第一句话是:“幸亏我没有死。我要是死了,办丧事要多少水啊!”听到这悲怆的哭喊,魏登殿的心碎了。
1997年,坎子山村打响了吃水攻坚战,大搞水窖建设。在乡领导的协调下,县能源办每口水窖补助一包水泥。截至目前,全村建起了110口水窖,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别看坎子山村离县城最远、山最高,却是全乡最先通电村。1992年,坎子山的高低压电开通了。如今的坎子村更是今非昔比:大瓦房、楼房取代了茅草房,电灯取代了煤油灯,家用电器家家普及,移动、联通信号全覆盖。把灵魂嵌入坎子山
从大山深处到边贸重镇,从党委、政府到普通村民,对魏登殿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他是一个好人!汉族村民何宗顺,一提到魏书记,就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他说:“魏书记的情,我这一辈子是还不上了!”据他介绍,他家中有5口人,茅草房住了四五代人,到了他这辈儿,面对多病的妻子,盖瓦房的愿望总是实现不了。是魏书记和村主任贷了1000元款,他家新瓦房才建起来。现在,房子刷成白色,电视进了堂屋,儿媳也进了门,家境好了,可是想还这1000元钱,魏书记总是不要。“魏书记对我们汉族村民真是没得说!”何宗顺含泪说道。
回族村民魏登方,是和魏登殿一起长大的朋友,他见证了坎子山村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魏登殿共产党员的质朴本色。
魏登方介绍,1997年,郧西县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水灾,坎子山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水灾之后又是大旱,正在这时,村两委上马水窖工程。没有电,碎石机不能运转。为了保证施工,魏登殿带领村民白天夜里连轴转,用石磨把粗砂磨成细砂。魏登方说,魏书记的简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无论是到县里还是到市里,他总是住最便宜的旅社,自带干粮。1991年跑电项目时,必须要在市里待三天,魏书记做了4个大大的火烧馍带上。
一位回民,一座深山,他那感动人、震撼人的力量来自哪里?魏登殿说,他忠诚于党,深深眷恋着湖北口的回汉人民。村主任代俊水说,魏登殿苦了一辈子,晚年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他放弃了。
魏登殿的妻子患病多年,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看到丈夫忙里忙外,她总想帮丈夫做点什么。2005年秋,老魏在硬化路面工地忙活,她跪在地里割黄豆。晚上,工地上的机器停了,老魏借着月光下地,最后晕倒在黄豆地里。当年底,远在武汉工作的儿子要老魏到武汉去带孩子,享几年福。老魏再三考虑后拒绝了。他说:“我的心在坎子山,魂也在坎子山。”魏登殿的一双大手上,皮肤龟裂,生了一层厚厚的茧,指甲全是酱深色。
铁面无私树正气
工作中魏登殿始终坚持责任心是做人之本,责任心是成事之源,个人的责任心关乎集体大局,工作中始终以爱岗敬业、爱村如家的心态奋斗着。相知一生,相依一世,这就是魏登殿同志的生活写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