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耿家盛同志基本情况
耿家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原昆明重机厂,以下简称昆重)车工高级技师。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油漆专业,同年秋进入昆明铣床厂;1984年调入昆明重机厂,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1999年5月被授予“云南省机械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昆明地区选拔赛车工“优秀技术技能选手”称号,获云南省车工大赛第二名、“车工技术能手”称号,参加全国“车工决赛”获第十四名;2004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兴滇技能人才”、获首届“兴滇人才奖”;2009年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称号;2010年被评为“第一届昆明市名匠”;2011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12年获国家人社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13年获“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授牌;2014年获“云岭首席技师”称号;2015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云岭楷模”、“中国好人”称号。
二、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忠诚奉献 以德立人
昆重1958年奠基开工建厂,至今走过了57年,曾经有过辉煌,现在正是它发展的低谷期。一方面是职工人数的消长,“在最高峰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职工近5000人,一天几班倒,”耿家盛说,“而现在,全厂只有700多人。”再一个是工人收入的锐减。“今年我们订货不好,扣除‘五险一金’后,发到手的工资比去年至少降低了20%到30%,还有很多工人工资更低。”
在此情况下,对耿家盛的诱惑是,好几个学校来挖他,如果去学校教书,耿家盛的收入比现在高得多。耿家盛脑子里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传统的单位、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择木而栖”的观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离开昆重,他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却说,“我不能、不会、也不可以这样做,我这代人很传统,有着强烈的感恩心和组织观念。”他接着说:“感恩心,就不用说了,没有昆重的培养造就,没有我的今天。按组织观念讲,除非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按程序办理,否则,要我自己与其他单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抛下困难中的昆重,我做不出来,也做不到。”
他的话,平实、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企业犹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妈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昆重。父亲耿鼎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
对企业的忠诚,在青年时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体现。1991年,28岁的耿家盛随原模具分厂副厂长臧开衡一行8人,前往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去做空调机模具,“我们去了一年多,到1992年才回来”。臧开衡记得,加工这个模具出了个插曲。其中一个工件因为图纸是复印的,看不清,加工时把零件做反了,“模具的零件一旦废了,100%的废品。”零件废了,要补铸件,但当时偌大的珠海竟然没有办法锻造,工期又紧,厂里找来一段圆钢,加工余量太大,需要磨去几十毫米,夸张说,是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找谁做呢?找耿家盛来做。
臧开衡说,耿家盛用铣床铣,不停歇干了两昼夜,完活了,“干之前,并没有说好给多少钱,他也不问,傻傻地就接过去干了。”夜里凌晨1点,组装完毕,一试模,“一模成功,这是模具制造过程中极其罕见的。”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术表现最佳,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当时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
珠海方面有意挽留耿家盛几人在格力发展,他们请大伙儿到珠海当时最高建筑拱北旋转餐厅喝晚茶商谈,表示愿意支付高出昆重几倍的工资。1992年春节,还把他们的家属接到珠海过年,“带我们参观格力职工的新宿舍,诱惑的确很大。”
最终,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开衡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他对企业的贡献不会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对我、对家盛都是一种考验和道德升华。”
“收入如此低,师傅还在坚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对企业感恩的表现,不然,我没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马自辉,其平静的语气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优秀公务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 下一篇:崔根良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