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家乡变化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已经走出多远,不仅感慨万千。我所成长生活的西省村位于洪山镇南部,湖南路以东。农村是改革的发源地,要想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农村开始看起是非常必要的。40年来,在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变绝对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这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伟大且辉煌的变革。
谈到农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种地”。改革自然也要从这里开始。8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积极性明显提高,全面实行不到两年就出现了所谓的“卖难”现象。当时产的粮食只能交到粮站,不能自己卖,产的太多粮站又交不进去。后来国家逐渐调整了政策,允许我们自己卖粮,甚至是自己加工粮食。更令农民高兴的是,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这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在国家提出了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村子开始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现在我们村现有耕地面积483亩,在耕地上全部因地制宜种植了合适的农作物。
40年前,“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不是一句玩笑。小时候,生活对我来说,基本是这样的:家是土砖、黑瓦和下雨天四处放置的接水盆,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吃是勉强糊口,若能有几个烂苹果解解馋,别提有多高兴。对于这样的生活,大人们会用“穷”字来概括。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更不会有其他更高层次的追求了。
40年过去了,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村有村民486户,1287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53名,设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8个,村民代表31人,有10个妇代会小组,设有育龄妇女小组长10人,村年收入100万元。我们西省村先后被授予xx先锋基层党组织、“四德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优秀四德文化广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村两委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后建设村民住宅楼xx栋,安置村民320户,湖南路商住两用房20个,村内和住宅楼按排环卫清洁工6个,设立垃圾车10个,箱式垃圾池3个,重新按装改造了自来水管网让村民全天候吃上自来水,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全面进行了硬化,设立文化广场,每年10月1日都开展一次全民体育竞赛活动,主要是篮球、乒乓球、太极拳和秧歌队、健身操等活动,全村路灯保持常年使用。住宅小区、村内路灯、文化广场照明等每年电费在3200元,坚持每年一次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意外人身保险,全村参保人数达到100%以上,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生活补助,三年级以下学生乘车费每人每月补助80元,每年的中秋、春节为村民发放福利,每年三夏、三秋农机作业费由村负担,设立了四德公示榜,为弘扬四德新风尚,设立了“四德工程”建设一条街。按照标准要求办起了农家书屋。目前我村已对全村进行了规划用地面积10.787公顷,规划安置住宅13栋,满足安置需求。
40年前所有的企业都是国有的,企业少之又少。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现在我们村积极发展企业,过上了半工半农的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现在我们村主要企业现有xx福乐锅炉科技有限公司、xx隆蓬磨料厂、xx镁铝耐火材料、xx兴华化工厂、xx龙泰制衣公司均系民营企业,出豆腐2户,养猪1户,铝合金门窗按装3户,超市2户,保健站和诊所2处,个体运输5户。这为本村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再就业的岗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从1978~2018,不觉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西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我也从懵懂孩童变成了即将迈入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接点"耳聪"之年。自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人把做个城里人,吃上商品粮,住上楼房作为一种理想;近二十年来,城里人却反过来羡慕农村人有土地、空气好、有景色,并以在靠近有山水的地方有个属于自己的住所为奢望;在乡村振兴战略鼓舞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指日可待,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正以农民变市民的节奏向我们款款走来。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每个村庄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感受改革开放成果、分享改革开放红利的机遇都是相同、相等、相互的。渔王村的变迁就是我省乃至全国村庄变迁的缩影。我们坚信,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两个"双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未来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