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一道数学题我可以找到四五种解题方法,不知道什么叫累,什么叫苦,一门心思就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没想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也变成老太婆了。但我很知足。一个高中生,国家给了我许多荣誉,我知足了,很幸福。”
19岁登上讲台时,她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什么数学课、语文课、音乐课、体育课她都敢教。不会怎么办?自己一个人偷偷在房里学,找各种画报上的图片剪下来贴在备课本上,给孩子们看,教他们认识什么是飞机,什么是香蕉。
这就是达芳。一个心直口快,却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干则已,一干必须使出全身力气的人,而她生活的环境一般人无法想象:昆仑山下的牧场,偏僻、荒凉、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96%以上。
“1975年我正式当上小学老师是在连队小学,早晨8点骑上骆驼,原想几个小时就到了,没想到一直到晚上8点才到,学校六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没有任何准备我就上岗了。”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达芳脸上充满了幸福,这个号称骆驼队的连队交通闭塞,没有广播电视,连个录音机都没有,放眼望去,学校周围全是沙包。但她没有退却。家里欠下的2000多元欠款,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上学时音乐最差,但我和另一个老师要教六个年级,他年纪大了,就把音乐、体育等课全交给我来教,还负责六个年级的数学课。不会唱歌,不会识谱,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
“我一直认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么多年,我一直把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牧工们把孩子交给我们,我没有责任不教好他们。孩子是牧工们最大的希望,我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的希望更大,让孩子更快地成长,健康成长。”
一牧场中心小学80%以上的学生都是寄宿生,远离父母,虽说国家给寄宿学生有一定的补贴,但对这所偏僻的学校来说,根本不够。达芳就带领教职员工种核桃树,在核桃树间种蔬菜、种苜蓿,养鸡、养羊,改善学生的生活。
“我们是兵团学校里第一个搞起勤工俭学的学校,没有让学生参与任何劳动,每年却有6万多元的收入,全用在了改善学生生活上。他们远离父母多不容易呀,让他们生活得好一点,父母也放心呀。”
2002年,一牧场中心小学招生时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民语班只招到5个学生。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都要求到汉语班上学习,还有些少数民族学生一二年级时在民语班上学,三年级要求转入汉语班学习。
看到家长们对汉语教学这样热爱。达芳产生了一种想法:何不把民语班取消,全办成双语班?以汉语教学为主,辅以民语教学?要知道,这在当时的新疆,她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经验。
说干就干,她立即要求民语教师编一本双语教学课本,自己动手开始进行双语教学。而新疆推广双语教学到了2008年,那时,达芳办的第一期双语班学生都小学毕业了,如今的一牧场中心学校,任何一名学生都可以用双语进行学习、交流。
“老师和孩子们都说,我在课堂上时最严厉,谁都怕我。但我下了课堂后,与老师和同学们又最能疯玩,哪里没我哪里就不热闹。因为我深深地了解,孩子是家长和祖国的希望,他们是未来的国家主人,我必须用百倍的努力让这些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达芳说到一件事:她担任两个小学毕业班班主任时,学前班没有人教,她主动承担了学前班的教学任务,当时班里96%的孩子一句汉语都听不懂。她用彩色的笔给孩子们画了许多画,再在纸片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图片,从发音开始,一个音一个音教他们。
“那段时间,我90%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们也很争气,毕业时都成为各个班老师抢着要的学生。而毕业班多年来一直保持98%的升学率。特别是那一年,毕业班升学考试,数学课成绩平均90分,创了学校的纪录。”达芳说完时,一脸地幸福与灿烂。
一牧场中心小学现有300多位学生,80%为寄宿生,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也只有12岁,这么小的孩子在一般人家里还是父母的心头肉,但为了学习他们远离了家庭和父母,独自在外求学。为了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党的关爱,达芳放弃自己的休息日,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学生们的身上。
她多方奔波,争取来太阳能热水器,亲自给孩子们洗澡、洗被褥、理发,当老师30多年,只要在学校,她就坚持每天到学校食堂、宿舍巡查,检查同学们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
学校好不容易来了一名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爱人。达芳就四处奔波,给这个小伙子当起了红娘,最终让小伙子组建了美满幸福的家庭。
“我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孩子,老大刚出生25天,因为领导说学校没老师,我就回到讲台前,给学生上课,孩子小时候没有人照看,我就把孩子独自锁在家里,下课后赶回家看一眼。
两个孩子都在十一二岁时送到近300公里以外的朋友家里上初中高中,好在孩子都很争气,都大学毕业了,女儿2006年也考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她说:可能是妈妈当教师的原因,她对教师这个职业很喜爱。”
说到这,达芳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那种满足比她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时更灿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