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97周年征文:我们的新时代
初夏时节,从徽县县城驱车向北60多公里,来到高桥镇,再沿着清凌凌的高桥河一路下行,去王湾村找村主任,也是我的文友白军强,听他这些年来创业的故事,顺便休闲散心。
白军强乃王湾村白门之后。二十多年前,在县职业高中就读时,如痴如醉地迷恋着文学,短篇中篇写了不少,还有创作长篇的设想。大概是1992年的夏天吧,县上开笔会,我们就认识了。论年龄,白军强比我要小八九岁,按说是有代沟的,但我俩在一起却相谈甚欢。挚友往来,情谊深厚,我差不多每年都要去王湾村两三趟。白军强每次进城来办事,都要抽空来找我喝杯小酒。尽管因为忙于生计和村务,白军强无暇去写那些于生计无用的闲扯文字,但他依旧关注文坛动静,临走时总要把我手头的书报杂志“一网打尽”,说要抱回家去学习。
被一弯清澈晶莹的河水缠绕着的王湾村,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弯月牙降落山间,宁静安谧,充满祥和。按照电话里的约定,我径直来到村子东头白军强的家里。身着浅花色短袖衫,面容清瘦黧黑,却透出精明干练的白军强一脸憨笑地站在院边迎接我。
今年40出头的白军强,是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除了先后担任村里的文书、村主任职务,还与人合作注册了农林特产公司,兼任着公司经理。走进白军强修建在河边、宽敞明亮的平房里,豪华气派的老板桌和沙发、茶几,以及电脑、文件柜等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显示着这个农民生活的与众不同。正午时分,太阳照在头顶晒得正毒,客厅兼公司办公室里闷热难耐,我们抬上凳子,坐在院边的桃李树荫下,看着脚下河水潺潺,一边啜饮着清凉的啤酒,一边听白军强讲述他的家世和回乡创业的曲折历程……
20多年前,刚从徽县职业中学林果班毕业回乡时,白军强和当时众多的农村同龄青年一样,也试图“跃农门”,跳出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为此,他先后在天水市和县城几家企业跑过供销、干过文秘。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在外全力拼搏,追求梦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他父亲的生命。
父亲的离世,使家中一下塌了天。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白军强不得不含泪返回家中,扛起生活的重担,并娶妻、生子。在农田和山林里开始了实实在在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写作”。
那些年里,为了一家人的生存,白军强在务好家中20多亩农田的同时,还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想方设法寻找致富的门路。他饲养过波尔多山羊,养过鱼、鸡等,十多年繁重艰辛的山村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为他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走南闯北与外面客商的接触,白军强逐渐认识到面对新的时代,作为一名农村青年,不一定非要去在城市里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只要立志有为,即使待在山村里,照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多年的摸索实践,2011年秋天,白军强和天水市的一个客户携手,注册成立了徽县高桥神农林业公司。自此,摆脱了多年来单一的小农经济传统养殖模式,经营业务拓展到中药材种植、林业立体养殖综合开发等项目,租赁村民们闲置的农田500多亩,种植半夏、黄芪等药材200亩,繁育各类苗木300余亩;租赁村民山坡林地1000多亩,发展立体林业,在山林中套种药材、饲养土鸡,为发展当地生态农林业积极探路,初步形成了农林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为王湾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机会。农闲时节,那些无力外出务工的妇女老人们,在白军强的药材大棚和苗圃里拔草、匀苗,一天下来也有五六十元的收入。村民们一个个高兴地说:“想不到我们不出村,也能挣钱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村干部,白军强有着广阔的胸襟。他一脸真诚地对我说:“一人富,不算富。我的目标不只是给自己办公司,给自家挖银子,我要通过不断地探索,给大家趟路子、辟新径,让村民们通过实施农林产业的多种经营,每家每户都尽快地富起来。”
如今,王湾村的药材种植、苗木育植已小有规模。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在白军强的示范带动下,立足林区实际,不断走出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积极发展各类农林土特产业,并通过对外宣传开发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山风习习吹来,让人浑身通泰舒畅。从白军强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新一代中国农民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风采,更看到了王湾村充满希望的明天。衷心希望这位新时代农民的山村事业不断出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