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我们确知,中国梦是真抓实干、奋斗自强之梦,不是乌托邦式的“桃源梦”,也不是超脱现实的“庄周梦”,而是目标明确、切实可行并且正在实现的入世、用世、盛世之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其核心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概念一经提出,因为其强烈的愿景意义、提振作用和丰富内涵,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议论和解释。
迄今,讨论仍在继续,民心不断凝聚,信念日益坚定,精神愈加振奋,我们虽不能描绘中国梦的所有细节,但我们确知什么不是中国梦,这对于我们减少“弯路”,避免“老路”与“邪路”至关重要。
我们确知,中国梦是建立强盛、文明、和谐、美丽中国之梦,不是追求个人功名的“黄粱梦”,而是兼世以达的“大同梦”。唐朝沈既济《枕中记》记载,穷卢生向道士借枕而眠,梦中出将入相、钟鸣鼎食,醒来后发现煮的小米还没熟。卢生梦中的跌宕起伏无非是个人的飞黄腾达,与国家兴衰、民族兴亡无关。
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中国梦鼓励、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但并不将民族复兴仅仅视为个人上进的副产品。中国梦的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召是相互促进、彼此成全的关系。前者承载后者、落实后者、推动后者,后者慰藉前者、激励前者、规范前者。
我们确知,中国梦是人民之梦,不是一小部分人“戏散了,灯火下楼台”的“红楼梦”,而是顾及普罗大众利益的包容性之梦。包容性之梦,一是要“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让全体人民都有公平机会加入到实现梦想的进程中来,人人都是参与者、书写者;二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中华民族复兴的成果能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惠及全体人民。
邓小平曾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允许先富只是手段,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的。中国梦的包容性,重点就在于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在保证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的前提下,不同职业或阶层,不论地域、不分民族的广大民众的群体性“崛起”。
我们确知,中国梦是真抓实干、奋斗自强之梦,不是乌托邦式的“桃源梦”,也不是超脱现实的“庄周梦”,而是目标明确、切实可行并且正在实现的入世、用世、盛世之梦。
一方面,中国梦是宏观的,拥有抽象的理性的感召力量。表现为器物层面(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持续提升)、制度层面(向最适制度的不断靠近)、货币层面(人民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作用逐渐扩大)、价值层面(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参证和体认,引起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鸣与支持)、国家统一层面等多个维度的饱满与充盈。另一方面,中国梦又是可以具体而微的,切实可见的,充满感性的力量。
我们确知,中国梦是和谐世界之梦。中国传统讲究“互相以对方为重”,中国梦之中,人们体会到的更多是讲信修睦的温情。人们已经体会到,中国的发展是惠及全世界的,中国机遇是世界机遇。
从传统思想文化与长程历史演进来看,中国文化中“重和”的方面是主流的和整体的,“尚争”的方面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中华文明中内敛的、防御的和合作的一面,多于扩张的、进攻的和竞争的一面。
鸦片战争以后,西力东渐,中国经历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经历,复兴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景。这种复兴之梦建立在对落后苦难的同情理解之上,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礼义律令影响,中国复兴的立足点是解除世界上相同处境者的苦难,绝非以牺牲他者利益换取自身的富足。
通过协调揖让互助包容的方式,对内政外交进行持续改良,将民族复兴的感召力量具体化到不同部门、政经主体的工作中,将民族复兴的具体成果公正分享给为此作出贡献的所有人—这是我们确信无疑为之奋斗的中国梦。
我们追逐梦想的彼岸,必将是中华民族在器物、制度、观念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世界思想和福利作出的伟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