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新华村的村口,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书:“塞上华西”,落款是吴仁宝。碑文苍劲有力,那是1998年“天下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来宁夏考察时亲笔题写的。
3月19日一大早,吴仁宝去世的消息在新华村百姓中传开,一些白发苍苍的村民来到石碑前,缅怀故人的离去。石碑后,一排苍松翠柏随风舞动,似乎在向老书记挥手作别。
宁夏华西村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
1995年,西吉县火石寨乡农民任炳升在村里开会,无意间看到当时《宁夏日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江苏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准备在宁夏建一个华西村。这则消息改变了任炳升的命运,他决定只身北上去看一看。“家里穷得实在守不住了,华西村肯定比家里强。”
那个时候的华西村还只是停留在规划图纸上的一个概念。当地林草试验场的场长指着眼前一大片荒滩告诉任炳升:“华西村就在这建着呢,将来你们就是华西村的人。”搬迁下来第一年,任炳升承包了25亩荒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1996年开始,很多山区老百姓陆续搬迁下来,他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到这片土地,开花繁育,成就了今天的华西村。
1996年,吴仁宝决定为搬迁下来的村民每人发300元安家费,任炳升回忆说:“老书记一下子拿出了上百万,我们家分到了1800元,那时候我全部家当加起来也没有1000元,吴书记等于给了我们一个家啊。”
为了支持宁夏华西村的发展,吴仁宝还在江苏华西村挑选得力干将到宁夏挂职,一呆就是五年。今天贺兰山脚下的稀土厂、羊绒厂、塑料厂、淀粉厂……都是那个时代打下的基础。
走在村路上,任炳升指着这几年新盖的房子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二代新房了,原来的土坯房全部淘汰了。”
叩开一户红漆大门,记者走进了村民王金山家。1996年,王金山从西吉县平峰乡搬迁到了宁夏华西村。
上世纪90年代,村里每年都给村民放“天下第一村”的录像,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王金山见识了江苏华西村的美好与繁华。“那时候心里总有个影影子,要是我能生活在那样的村多好啊。”今天,王金山心里的“影影子”正在一天天走进现实。如今,他跟老伴种着16亩枸杞,一年收入三四万元,家里四个孩子有的打工,有的上大学,“日子如晌午的日头,美着哩。”
“1999年,家里安了一部电话,每个月为9块钱的座机费担心。现在家里人人有手机,而且装上了宽带。”王金山笑着说。
1998年,吴仁宝书记来村里时,王金山曾经远远地瞧过几眼。人太多了,挤挤挨挨的队伍从老书记一进村一直到送走,王金山说:“挤不到跟前去,要是能凑到前面,我一准跟老书记说声感谢。”
王金山说:“等闲下来我要出去旅游,第一个就要去看看江苏的华西村,这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
得知吴仁宝罹患癌症,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秋万全3月18日中午就赶到了江苏。当天下午五时多,秋万全刚刚探视完,六点多就得到了老书记去世的消息。3月19日一大早,秋万全来到老书记家中吊唁。
“全国各地来吊唁老书记的群众有几万名,队伍太长了,排在后面的估计要第二天早上才能见到老书记最后一面。”电话那头,秋万全坚定地说了一句:“老书记在世时对我们特别关心,现在他走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宁夏华西村建设好,这是对老书记最好的回报。”
从最初建村时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到如今人均收入近6000元,十几年里,宁夏华西村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如同拔节的竹笋,越长越高。
2000年,西夏区在华西村所在地建设了镇北堡镇,有村民提出将老华西村改名为仁宝村,纪念吴仁宝对村里的贡献,电话打到江苏华西村,吴仁宝委婉地拒绝了。他说:“不要以我个人的名字命名,我看就叫新华西村吧。”随着岁月的演进,当年的新华西村被很多村民叫成了新华村。如今,村里上上下下4000多口人,提起吴仁宝,妇孺皆知。
2011年10月23日,新华村组织村民到江苏华西村参观考察,考察团成员有幸跟吴仁宝书记合影留念,如今这张合影与村里的资料一起保存在村部的电脑桌面上。照片中,时年83岁的老书记面带微笑,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与村子的点滴变化相知相守。
在村口,任炳升摸着石碑上的碑文说:“老书记的名字刻在石碑上,也刻在老百姓心中。吴仁宝的名字就是这个村子的历史,要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admin)